-
《銀幕上的舞,鏡頭外的動》
吳世勳 訪問
八十多歲的吳世勲拿着英歌槌耍了一下,他說自己擅長示範,其實更精於教學。
他曾經接受過芭蕾舞訓練,又在中國民間採風學習民間舞,在長城電影公司工作三十多年,為無數電影設計舞蹈,同時負責訓練演員,作品包括粵劇、國語片、粵語片還有舞台劇,穿梭幕前幕後。上世紀九十年代退休移民加拿大,養尊處優,今天談起舞蹈依然興奮,手舞足蹈,看着他一邊示範,一邊細於學舞的竅門與奧妙,自然明白他為何成為一眾明星的舞蹈老師。
訪問
1993
多倫多
-
香港
日本
英國
新澤西
《舞蹈的文化意義》
吳景麗 訪問
吳景麗是「研究計劃:香港舞蹈口述歷史」訪談對象之中最年輕的一位,但由於她出道早,所以在香港舞蹈界的活躍時期與其他訪談者部分重疊。吳女士曾經在電影和電視圈編排大量舞蹈演出,透過大眾傳媒推動香港市民認識舞蹈,貢獻重大;她亦是本港現代舞先驅香港青年芭蕾舞團(Hong Kong Ballet For All,下稱Ballet For All)的骨幹成員。Ballet For All的演出,開啟了現代舞日後在香港發展之門。
訪問
1973
1965
1966
1980
1985
1970
1971
-
中國大陸
香港
《辨識「舞蹈工作者」和「舞蹈藝術家」的使命》
郭世毅 訪問
郭世毅,一九二八年出生,是香港首批接受芭蕾舞訓練的男性華人之一,現為香港舞蹈總會董事局成員。郭先生在六十年代開設芭蕾舞學校,改變了芭蕾舞傳入香港之後主要由外國人教授的狀況;及後於一九六四年與廖本農、鍾金寶 (Joan Campbell)、王仁曼及陳寶珠創立香港芭蕾舞學會,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學習芭蕾舞的機會。
訪問
1947
-
上海
北韓
哈爾濱
蘭州
香港
溫哥華
1956
1958
1959
1962
1963
1970
《讓中國舞流傳下去》
梁漱華 訪問
五十年代在上海和朝鮮,六十年代到香港,七十年代移居加拿大至今,梁漱華一直以舞為生。小時候的芭蕾舞訓練,軍隊歌舞團的中國舞演出,來到香港就把所知所學帶到電影電視。她在香港短短的七年,從電影大銀幕到電視螢光幕,參與了十多部歌舞片的舞蹈創作,又為麗的電視的綜合節目編排舞蹈,更是不少明星藝員的舞蹈老師。
訪問
-
香港
溫哥華
1974
《最複雜的時代,最單純的舞蹈》
梁慕嫻 訪問
梁慕嫻在一九五六年加入學友社,一九六二至一九七四年間擔任主席。學友社前身為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,是香港五、六十年代活躍的文化藝術組織,為學生及青少年提供文娛活動。學友社的舞蹈組孕育了不少舞蹈人才,亦舉辦了不少舞蹈演出。然而根據局中人的說法,學友社其實是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,以文藝作為統戰手段。十多年間梁女士見證了學友社如何促進香港舞蹈發展,同時藉着舞蹈以至文藝活動達到政治目的。
訪問
-
香港
廣東
日佔時期
1950
《舞蹈的時代精神》
楊偉舉 訪問
從小學時代開始接觸舞蹈,還是個中學生便嘗試編舞,更在老師安排下到報館教成年人跳舞,如此穩固的舞蹈根基,讓楊偉舉在學友社發揮所長。楊偉舉在學友社的舞蹈組負責中國舞,在舞蹈資源貧乏的年代,透過自學,向不同藝術取經,創作過不少作品,包括一九六二年香港大會堂開幕節目之一《仙羽神弓》。 數十年來他專注舞蹈創作,在風急浪高的年代,也埋首藝術創作,期望以舞蹈反映現實。現在身為香港舞蹈聯會顧問的楊偉舉,仍然關心香港的舞蹈發展,強調舞蹈必須顯示時代精神。
訪問
-
香港
《畢生專注舞蹈教育》
鄭偉容 訪問
鄭偉容,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、香港舞蹈總會董事兼名譽主席、星榆舞蹈學校校監暨星榆舞蹈團藝術總監。一九三六年出生,現時年過八十,一九五五年從漢華中學(下稱漢華)畢業後,一直從事中國舞教育活動,至今逾六十年從不言倦;除了處理舞蹈學校的大小事務以及身兼多項公職之外,更持續擔任香港校際舞蹈節的評判和顧問。
訪問
-
香港
中國大陸
法國
1942
日戰後
1964
1968
《讓香港變成舞林世界》
劉兆銘 訪問
香港人對劉兆銘的名字絕對不會陌生,但多少人知道他在活躍於流行文化圈前,是香港舞蹈界的開荒者之一?曾到法國留學,與美國知名芭蕾舞者Rosella Hightower 合編合演作品《再生的鳳凰》,後來加入Maurice Béjart 的二十世紀芭蕾舞團(Ballet du XXe siècle),見盡世界各地舞林高手。回港後創作首個芭蕾舞劇《海戀》,並成立香港實驗歌舞劇團。除了舞台,他亦曾在麗的電視擔任編舞,亦是香港芭蕾舞學會及香港舞蹈總會創辦人之一。
訪問
-
緬甸
廣州
北京
雲南
福建
香港
1957
1960
1961
1962
1969
1973
《舞蹈是團隊藝術》
劉素琴 訪問
劉素琴是緬甸華僑,一九五七年從家鄉到廣州升學,一九六〇年獲保送北京,加入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(下稱中僑委)文工團;一九六二年在華僑大學藝術系接受專業舞蹈訓練。一九七三年來港後,一直專注舞蹈工作,服務團體涵蓋官方(例如全港校際舞蹈比賽及教育機構)、商業(例如麗的電視)、民間(例如香港福建體育會)、以及跨地區的(例如帶領表演團體到國外交流)範疇等等。
訪問
-
伯克郡
香港
1954
《六十載祝福》
鍾金寶 訪問
鍾金寶女士(Joan Campbell)生於英國伯克郡雷丁鎮,自從一九五四年來港,當時二十多歲的她就以此為家。如她當日另選別處,香港舞蹈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,因為她參與開創了香港舞蹈界各種先河,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在教育課程裏建立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考試認可。鍾金寶的貢獻不限芭蕾舞,更延伸至西方土風舞、標準舞,以及她對香港學校舞蹈節的推動。
訪問